福利彩票公益金典型案例展示|“精康融合行动”: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社会JN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08-17 10:07:38点击: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各级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各地深入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效解决了精神障碍患者因缺少社区康复服务导致反复入院的现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减轻痛苦。
近年来,四川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社工力量,为居家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性、社会化的社区康复服务。省民政厅统筹安排中央、省级福彩公益金1.4亿元用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各地配套资金5000万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门口的社区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生活技能、提高社交能力、实现就业,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自贡市自流井区的李某就是项目的受益者。李某因疾病导致出现言语过多、情绪易失控等症状。被纳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对象后,在精神卫生机构医生的精心指导与心理支持下,李某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通过参与站点的各项活动,他了解到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学会控制情绪和有效解压的方法。发现李某对计算机感兴趣,站点工作人员鼓励他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能力。如今,李某成了一名计算机培训老师,有了稳定收入,重拾生活信心。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四川省“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发挥好民政牵头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项目、资金、资源支持,发挥好专业机构优势,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21个市(州)、156个县(市、区)已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设置社区康复机构(站)400多个,从业人员近5000人,登记康复对象3万余人,年服务超过30万人次,累计提供社区精康服务超过150万人次,帮助恢复自理能力超过1.4万人次,促进康复对象就业1000余人次。
为全面掌握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四川省对21个市(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确保公益金发挥良好社会效益,切实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更好回归和融入社会。
努尔古丽由于癫痫发作影响智力发育,今年42岁的她心智年龄只有几岁,生活无法自理。努尔古丽曾在新疆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康宁医院接受治疗。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母亲只好将其接回家中进行照料。
因母亲的过分迁就,努尔古丽养成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成为“精康融合行动”服务对象后,服务机构社工对努尔古丽母亲进行了亲职教育,与她共同制订计划,一起改变努尔古丽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他们从早餐入手,喂一些牛奶、粥等食物,接着引导她尝试不同的食物,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并慢慢加到午餐和晚餐中,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同时,社工在家访时,指导努尔古丽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与其母亲一起对她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叠被子、上厕所、外出购物等。
2022年,新疆尔自治区在19个县(市、区)试点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坚持“边试点、边推广、边提升”的工作思路,探索“政府+医院+社区+社工+家庭”的“五位一体”联动工作法。通过合理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顺畅的双向转介机制,促进精神障碍治疗与康复的有机衔接。在试点地区的示范引领下,“精康融合行动”逐步在全区铺开。“精康融合行动”实施过程中,各地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渠道服务,横向延伸服务范围,纵向拓展服务空间,根据患者个体功能、家庭结构、家庭资源等开展评估,建立个人档案及家庭档案,将传统的定人、定时、定点服务模式拓展为量身定制康复计划,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截至2023年年底,自治区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595万元,建成社区康复服务站点57个,为2114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2019年以来,辽宁省沈阳市民政局按照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妥推进的思路方法,有序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在全市8个区县建成25个试点。自2023年年底启动“精康融合行动”以来,市民政局进一步扩大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新增5个服务点,实现区县(市)服务全覆盖。
华越心理援助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承接浑南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服务范围以试点社区——正大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10个社区,提供科学用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康复训练、家庭支持训练等服务,满足患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康复需求。
居住在正大社区的服务对象郭某今年8岁,自2021年12月在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服务。根据郭某的情况,工作人员为其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每周进行体能训练,每两周安排一次沙盘游戏。
从第一次沙盘摆满动物,且所有沙件方向、角度、间距一致,到最近的一次沙盘呈现个性化场景,郭某的刻板行为有了很大改善。郭某的家长反馈,孩子特别期待做沙盘游戏,也愿意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了。
据了解,沈阳市民政局在市、区两级建立了“精康融合行动”联席会议机制,合力解决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在市安宁医院成立沈阳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打造“指导中心+机构+家庭+社区+社会”的康复服务体系,由指导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提供服务、链接社会资源,家庭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社区组织开展融合服务,多方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沈阳市还充分整合资源,推动便民化服务布局。市民政局与卫健、残联部门对接,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残疾人阳光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综合分析全市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分布、社区康复设施状况、专业人才规模等要素,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分布情况和服务半径,科学设立3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位,每个服务点位覆盖1—8个社区,有效满足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离不开专业照护力量的支撑。沈阳市民政局建立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同时还引入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各承接机构对患者开展基础评估,将病情稳定且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患者纳入服务范围,建立档案。综合运用精神医学、康复治疗、社会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理念方法,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不同需求,开展“身有所需”科学用药训练、“生活无忧”生活技能训练、“重塑心灵”心理康复训练、“爱与关怀”社区宣传活动等服务。
为了提升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水平,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社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选定服务承接方并规范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频次、资金结算条件等内容,逐步完善项目监管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对项目全面进行绩效评价,有效提升项目规范化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记康复对象496名,累计开展活动600余场次,直接服务1万余人次。
家住重庆市南岸区铜元局街道的张某,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不愿意与人交流,由母亲照料生活起居。但张某母亲年逾八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非常担忧自己离世后女儿生活没有着落。
社区“15分钟精康服务圈”为张某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希望。按照《重庆市“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工作要求,南岸区整合民政、卫健、残联等多部门资源,全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培育9个多学科康复服务团队,涵盖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师、心理治疗(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社区精康专干、居民志愿者等专业人才300余人,共同构建起社区“15分钟精康服务圈”。
了解到张某的情况,社工为她制订了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即采取艺术和园艺疗法,激发张某对手工和园艺技巧的兴趣和潜能。渐渐地,张某对社工的态度由排斥转变为接受,性格也开朗了,会主动与人打招呼。她说:“我体验了手工、绘画,学会了种植蔬菜、养护植物,对生活有了信心。”
“精康融合行动”实施过程中,南岸区加强协同联动机制,成立区民政局一把手任组长,财政、卫健、残联及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康融合行动”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指导支持、镇街社区属地落实的职责。对照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各方责任,适时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由第三方机构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投入、管理、服务产出、项目成效4个方面开展绩效评估,确保“精康融合行动”见行见效。
南岸区不断织密“精康融合行动”服务网,建成街道站点7个,城市社区站点66个,乡镇站点2个。成立集精神疾病预防、治疗、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新院区,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精康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专家授课、实务分享和实地指导,畅通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社区康复双向转介。
根据精康服务对象需求,南岸区梳理出康复对象需求2000余条,通过“个性化需求+点单服务”方式,开展健康管理、情绪疏导、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服务,惠及近3000人次。南岸区探索“公益+疗愈”空间,打造“复元”疗愈空间、公益咖啡馆等特色精康服务阵地9处,为300余名患者及家属提供特色疗愈服务1200余次;完善康复服务对象信息档案,建立“1+9+N”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制,依托“渝康家园”康复阵地开展9项康复训练,整合涵盖政府部门、康复机构、基金会等N项资源,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发掘自身潜能,重树生活信心,并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人际交往训练、家属喘息支持、躯体锻炼等康复训练300余场,服务患者1.2万人次,实现辅助性就业80余人。
截至目前,南岸区使用各级福彩公益金500余万元专项用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惠及30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JN体育平台。
南京佑康康复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江苏省南京市首家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社会组织,2022年被评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省级示范点”。近年来,在571万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团队,链接各方资源,为有康复需求且符合社区康复条件的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学、心理、职业等方面的康复服务。其中,职业康复是中心康复服务的特色。
张明是职业康复的受益者。2017年,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张明进入中心接受治疗。通过无结构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中心详细了解张明的基本情况和问题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中心尊重张明的主体性,为其提供同伴支持、职业康复、预防复发、服药训练、心理康复、社交能力、生活技能、躯体管理、家庭支持等康复训练服务,还为她链接绘画、古典音乐和毛笔字课程的资源。在中心的协助下,张明的病情得到明显控制,逐渐恢复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参与职业康复训练,张明还参加了成人自考,有了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
张明并不是个例。近年来,60名患者在中心的职业康复服务下融入社会,35人实现就业。截至目前,中心累计开展医学康复活动500余场,个体心理辅导120余次,团体心理辅导80余场,服务8092人。
根据《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省残联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黑龙江省肇源县民政局争取20万元福彩公益金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辖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康复服务,为其家庭减轻照护压力。
小鹏因发育迟缓、脊柱侧弯,导致不会说话、行走不稳,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其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常年被困家中,加上经济上的压力,时常感到焦虑不安。2023年6月,小鹏和母亲开始接受项目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鹏母亲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对小鹏的日常陪练也耐心了许多。在社工和母亲的共同努力下,小鹏有了可喜变化,不仅走路稳了,还学会了分享、涂鸦、整理物品,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启动以来,肇源县民政局组织县社区管理委员会和16个乡镇,进行电话、网络、入户摸底排查,共摸排出272名符合项目条件且有意愿接受康复服务的对象,建立服务对象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对登记在册的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性化服务计划,通过一对一、集体康复等形式开展服务。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具备康复及融入社会条件的康复服务对象重点开展个案管理,组织社工、心理专家积极介入,对个案对象每月入户次数不少于1次、网络或者电线次,开展服药、预防复发、躯体管理、生活技能、社交能力、职业康复等方面训练,提供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每月组织一场康复活动,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音乐疗愈、康复训练、认知障碍训练等方式,增强精神障碍患者沟通交往能力。
2023年5月以来,肇源县线上、线余人次,开展重点康复服务个案183人次,服务精神障碍患者900余人次,1360余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