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青年官兵的成长与梦想一个战斗群体的奋斗之魂JN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08-22 18:45:12点击:
JN体育,张三洋所在的雷达站,隶属于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该基地官兵常年坚守在氧气稀薄的高山,战斗在环境艰苦的大漠戈壁。他们不畏艰苦、砥砺奋进,锤炼积淀出独特的精神之魂。
2019年8月22日,习主席视察该基地时,通过视频察看该雷达站,并勉励官兵发扬传统、保持本色JN体育平台,锤炼过硬素质,忠实履职尽责。
当时,在战位值班的雷达操纵员正是张三洋。近年来,他和战友们牢记统帅嘱托,以“开机就战斗、空情即命令”的姿态,斗志昂扬地奋战在自己的战位上。
夜色降临,雷达站营区内,一句标语分外醒目:驻地虽远,紧跟思想不能远;氧气虽缺,打仗精神不能缺;条件虽苦,卫国戍边不叫苦。
从渭水河畔到高原戈壁,从群山之巅到九霄云天,在该基地所属部队采访,记者经常听到身处不同战位的官兵叫响这句口号。
这句口号,不仅是该基地官兵精气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一个战斗群体发展建设的奋斗之魂。
驻地与家乡,一西一东,远隔数千公里。从武警部队退伍后,黎天隆二次入伍,来到该基地下属某场站,成为导航台一名新兵。
初来乍到,水土不服。枯燥的专业训练,单调的值班执勤……黎天隆觉得,自己到千里之外的高原当个导航兵,似乎“用处不大”。
转变,源自一次战备值班。那天,黎天隆坐在雷达屏幕前,盯着空中的目标在航路上移动。
“小台站连着大战场,屏幕上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台长告诉黎天隆,导航台站作为战鹰的“眼睛”,精确引导不仅关系飞行员和战机安全,更关乎战争成败。
台长这一“抢”,校正了黎天隆思想上的偏差。黎天隆在日记里写道:“再远的路,走着走着也就近了;再高的山,爬着爬着也就上去了;再难的事,做着做着也就顺了。”
从那以后,黎天隆“追”着台长学习保障引导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他成为同年兵里的佼佼者。
在该场站机关楼,有一块亮眼的文化展板:“海拔高境界更高,驻地远目光更远,环境差标准不差,氧气少干劲不少。”
黎天隆自豪地说:“我们场站这28字标语,与基地叫响的口号一脉相承。驻地虽远,但有统帅的思想指引、有英雄的榜样激励,我们冲锋的方向就不会跑偏。”
在基地所属各部队,无论是驻守在高山荒漠还是繁华都市,无论是刚入营门的新战友还是坚守多年的老班长,广大官兵已将这一精神坐标化为行动自觉、行为习惯。
某高原机场,机械技师叶细锋在暮色中守候着最后一架战鹰平安归来。随着任务日益增多,他一年中近一半时间都随队在外驻训。
他告诉记者:“每次外出驻训,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确保人员管理和思想动态双‘在线’。”
一次任务中,叶细锋发现,高寒条件下战机的发动机故障率有所增大。他整天冥思苦想,钻在机库研究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保障战机平安起降,是我们机务兵的职责所在。”叶细锋坦言,“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心中的弦都不能松,只有如履薄冰,才能切实担好这份使命。”
战鹰起降伴日月,战位奋斗写春秋。随着各项任务越来越多、演练强度越来越大,基地所属各部队官兵常年奋战在他乡、奔波在征途中。对党忠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官兵的行动方向。
夜幕降临,航空兵某旅数架战机接续升空,跃升、俯冲、咬尾,空中搏斗紧张激烈;某雷达分队连夜机动转移至陌生地域,机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检验;某团任务分队官兵深夜接到拉动命令,争分夺秒跑向战位……
在向党支部提交的思想报告中,电子技师王泽强这样写道:“从训练场到战场,自己和营区的物理距离变远了,但和打赢的心理距离更近了!我们时刻准备着……”
科学研究表明,随着海拔升高,氧气变得稀薄,人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协调功能变差,在平地行走也如同背负重物一般。
走进该基地所属各部队,记者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负重的缺氧环境,成为磨砺官兵战斗意志的天然练兵场。
前不久,某雷达旅参加上级组织的机动比武竞赛。赛场,就设在高原上。在缺氧环境下完成战训任务,对那些缺乏高原任务经验的官兵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成绩不理想,官兵情绪有些低落。“登顶的道路注定崎岖。相信自己,敢想敢拼,永不放弃,每次攀登都会有所收获。”分队冯指导员一边鼓励战友们战胜缺氧带来的不良影响,一边带着大家强化训练。
方舱外、草地上、湖泊旁,参赛官兵克服环境和身体的影响,反复钻研相关参数、模式、操作流程,直到把所有要点弄“通透”。
比武第一阶段,他们在某机动课目比拼中获得满分。来不及高兴,他们趁着夜色,迅速投入下一个环节……
最终,这支参赛队伍在比武中勇夺第一名。凯旋之际,官兵们复盘讨论。冯指导员提到:“只要心中有信念,再难的任务、再大的挑战,我们也不怕。”
打仗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该基地官兵自我加压,在缺氧JN体育平台、严寒等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挑战自我,把敢打必胜的信念磨砺得更加坚定。
某场站常年扎根高原,保障战鹰起降。一次,为提高遂行复杂地域机动保障能力,他们机动至一处海拔更高的地域展开驻训。
虽然驻训地的海拔只比日常驻地增加了1000多米,但许多官兵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此外,这里气候恶劣,“一天四季,两小时一变”,令训练难度骤然增大。
越是面临生理挑战,越要振奋打仗精神。“同志们,缺氧不缺斗志是我们基地的光荣传统。现在,正是检验我们战斗本领和战斗精神的时候!”进驻第二天,带队领导程永志带领大家走上战位。
开设野战机场、划设停机位、架设对空车、固定天线塔、加油、充氧、充电、警戒……很快,一座野战机场平地而起。
缺氧环境,反而成为该基地官兵发起冲锋、磨砺本领的“磨刀石”。随着演训任务越来越饱满,一批批战友在高强度练兵备战中不断锤炼打仗作风。
前不久,一场体系对抗训练拉开帷幕。长空之上,航空兵某旅飞行员王骏聚精会神地搜索着目标。
狭路相逢。发现目标方位和数量后,王骏紧握操纵杆大幅机动,并指挥僚机进行配合。
“以胆量飞行,用智慧取胜。”王骏说,当时自己呼吸急促,大脑飞速思考,根据瞬息万变的态势选择最有效的战术。
诱敌,干扰,大过载机动……攻守形势反复转换,王骏抓住时机瞄准锁定、果断按下发射按钮。
那次对抗训练,王骏击落“敌机”5架,个人零战损,助力团队顺利达成作战目标。
战后复盘,王骏感慨道:“决胜空天,必须‘钢’‘气’并存。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武器装备,更要继承发扬好‘空中拼刺刀’精神,以血性胆气不断突破能力极限。”
高原缺氧,是“磨刀石”而非“绊脚石”。近年来,该基地官兵聚焦中心工作,在转战四方中将打赢信心淬炼得更加坚固。
“清汤挂面碗底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些年,该基地所属某团的飞行员们,都曾饱尝过执行飞播任务时风餐露宿的苦。
在沙漠上空飞播,气流极不稳定,飞行员要不断调整飞机姿态。因为在空中握杆太久,许多飞行员手上还打起了水泡。
“以前只知道步兵的脚上会打水泡,可谁见过飞行员手上也会打水泡?为了山变绿、水变清,你们吃了大苦啊!”一名地方领导看后深受感动。
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该团飞播造林40余年,航迹遍及西北、西南多个省(区)的300多个播区。他们用铁翼铸就“绿色工程”,在我国乃至世界飞播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奇迹,源于一次次不畏艰苦的奋斗。2021年,该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昔日,他们服务人民不辞辛苦;今朝,他们转型跨越,甘愿再吃“头脑风暴”之苦。
在该团的发展建设历程中,有这样一个几乎重合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西北众多播区已经“人进沙退”;另一方面,部队接装了更先进的运输机,战训强度不断增大,他们飞远海、入大漠、上高原,持续锤炼部队运、投、搜、救综合能力。
从机械仪表到数字化座舱,从一杆两舵的操作者到任务规划的决策者,思维观念的鸿沟横亘在转型之路上。
如何抓住机遇、转变思想、完成转型?面对新的考验,该团广泛开展“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活动,抓好党史军史学习教育,组织荣誉仪式教育等活动,引导官兵赓续传统、永葆初心。
“飞播人,要争气!赶上换装机遇,再多吃点苦算啥?”改装之际,飞行员王柏茗抓紧点滴时间把航理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铆在座舱把实操动作练成肌肉记忆。最终,他以航理和飞行均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新机型飞行资质。
这些年,该团从飞播造林到远海练兵,不断钻研战术战法,持续延展飞行航迹、拓展使命职责。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的提高,无论高山之巅、大漠深处或驻训途中,官兵们曾经面临的许多难题已经解决。
军营里的生活条件已经算不上“苦”,但为了战场打得赢,该基地广大官兵仍在“自找苦吃”。
星光未隐,战车轰鸣。晨雾中,随着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某机动雷达站官兵快速出动。
物资装载,人员登车,启动装备……站长李仕涛掏出秒表,盯着一串串跳动的数字。
“架设装备!”车刚停稳,李仕涛一声令下,官兵们如猛虎下山,平阵地、拉天线、架电台、搭帐篷、开雷达……
记者眼中争分夺秒、扣人心弦的这一幕,对这个雷达站的官兵而言却是家常便饭。李仕涛按下手中的秒表说:“又快了一些。”
快些,更快些!快一秒出动,快一秒发现空情,也就快一些获得先机。伴随着改革强军的浪潮,这个机动雷达站应运而生。这些年,雷达站官兵绞尽脑汁苦练加巧练,只为再快上一秒。
现代战争中,雷达站往往是“敌”首要攻击目标。想要求生存、保打赢,必须想方设法让雷达站“动起来”。为此,他们不断挑战新的极限。
技术骨干、二级上士米卫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笑着对记者说:“快,都是一次次磨出来的。”
训练虽苦,但米卫和战友们乐在其中。他说:“机动雷达站对人员的技能和体能要求都很高,一个兵要顶几个兵来用。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成长,能练出战场打赢的战斗力,我们吃再多苦都值!”
60年前,我所在部队的飞行二中队,被空军授予“神炮中队”荣誉称号。今年除夕,战友们围坐一起吃团圆饭,飞行员左盼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有人守护,才有团圆,我愿做那守护之人。”
去年,我从某军校毕业,分配到大西北这支部队。刚到这里时,满目荒凉的景色,让我的心里长起了“杂草”。然而,慢慢地,我体会到这里的迷人之处:营区里,橱窗标语、战史战例、标兵故事随处可见,耳濡目染,让人充满激情;机场上,战鹰整齐列阵,随时准备升空,战斗氛围浓厚。
后来,我跟随单位的文艺轻骑队,辗转高原戈壁,为战友们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驻地虽远,紧跟思想不能远”的精神境界,看到了“氧气虽缺,打仗精神不能缺”的价值追求,体会到了“条件虽苦,卫国戍边不叫苦”的常态坚守。
面对优良传统的滋养感召和使命任务的现实考验,我和战友们会继续铸牢军魂,勇担卫国戍边责任,为部队战斗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7年前,我来到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小导航台站当兵。当时,台站条件还很艰苦,用水要靠车送,取暖要烧煤炉,一刮风,房间里四处都是沙土。时任班长高刚带着我一边抓训练,一边搞自建。
不久后,班长退伍,我接过接力棒。岗位虽小,驻地虽偏,但我爱我的台站,一心想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值班任务之余,我一次次推着小车拉砖头,给台站铺出一条小路、垒出整齐的围墙。我们还借来施工车挖坑填土,捡回沙枣树苗精心培育,给台站打造出一个微型花园……
这些年,我们不等不靠,像“精卫填海”一样,一点点把台站建得更美丽。磨砺多年,我也从当初的“小高”变成如今的“老高”。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荣立了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营区门口,一副对联十分醒目:擦亮雷达千里眼,保我战鹰翱九天。这副对联,是我和战友一起想出来的。这14个字,既是我们台站主责主业的形象写照,也是我们对备战打仗标准的不懈追求。